《中國製造2025》十年收官 名亡實存?
2024年12月14日
Parker Ju 报导
十年前,中国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型为高科技制造强国。然而,这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美欧等国对不公平竞争的担忧。第一届特朗普政府更是将该计划作为其对中国实施“301条款”行动的重中之重。为了减少国际压力,2018年前后,《中國製造2025》逐渐淡出了中国官方的敘事,但中国并未放弃,只是改了名称继续推进这项计划。如今,《中國製造2025》迎来了收官之年,全球瞩目。
北京将“中國製造2025”称之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此举旨在推动中国经济从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转型,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结构升级。该计划锁定10大关键领域,包括信息科技、机器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并设定了关键绩效指标。这些领域正是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部分。
中国将“中國製造2025”的最终目标定为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并在全球市场推广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截至目前,这项计划已经深度融入中国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其他各类专项政策中,其中的核心目标和动力也融入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所倡导的“高品质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等策略中。
从“2025中国制造”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变,表明中国正更加注重颠覆性技术创新,如量子运算、核融合、深海采矿和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被视为“中國製造2025”的延续与升级,通过新的体制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和企业技术研发。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在该计划的十大领域中实现了显著进展。虽然官方文件没有具体设定量化的市场份额目标,但《<中國製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却详细列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例如,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目标为90%,移动通讯设备为80%,工业机器人为70%;而在全球市场,芯片的份额目标为56%,通用飞机为40%。
根据《南华早报》报道,约86%的目标已经实现,另有部分目标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完成。同时,部分领域如电动车和再生能源的生产,已远超预期。共和党联邦参议员马可·鲁比奥(Marco Rubio)在报告中指出,该计划中涉及的十大关键领域中,有四项已被中国“成功征服”,而其他五项实现了“部分完成目标”,仅有一项“完全未达标”。
成功征服的四个领域包括:电动车、能源与电力生产、高铁和造船。部分实现目标的领域有: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机器人与工具机和半导体。唯一完全未达标的领域是农业机械。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产业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国家主导型的特色,实行了巨额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直接干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过程。这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产业政策不同,后者更多是提供框架性支持和技术指导。
总的来说,《中國製造2025》的成败不仅关乎中国国家战略,也影响了全球产业格局与技术权力的分配。回顾和展望这项被认为“名亡实存”的国家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其内在的挑战和机遇。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