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发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显示,中国的通货紧缩现象仍在持续,但城乡消费却呈现出“城市冷、乡村热”的逆势现象。城市的青年失业率高,导致其整体消费能力受到显著影响。据专家分析,这一现象说明中国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在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如上海,近年来零售支出增幅低于农村和小城镇。这与青年劳动力集中的城市失业问题密切相关。城市中的许多年轻人失去了工作,无法维持之前的高消费水平,导致整体消费降级。同时,一些人选择返乡,移居到消费水平较低的乡村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镇的消费增长。
数据显示,从今年1至10月,城镇零售总额增长3.4%,乡村却增长了4.4%。31个省份中,西藏、河南、湖南、山东、江西和湖北等省份的年增速超过5%;然而,上海和北京的增长率为负数,分别为-3.4%和-1.6%。
澳洲蒙纳士大学商学院教授史鹤凌解释说,城市和乡村的消费差异主要是因为统计基准的不同。富裕城市原本是高端消费的核心区域,而当高层次消费降级时,整体消费额也会下降。反之,欠发达地区的基本消费需求相对稳定。举例来说,西藏的消费水平偏低,在经济低迷时仍能维持原有消费模式。
另外,青年失业问题是城市消费降级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失业的年轻人过去在城市里是高端产品的重要消费者,失业后,他们失去了这种消费能力。许多人选择返乡或移居到消费水平较低的地区,这增加了这些地区的消费总额。
史鹤凌同时提到,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费通常较为稳定,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而房价下跌也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尤其是影响高端商品的购买欲望。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研究员王国臣指出,银行业和公家机关大多集中在城市,受薪阶级的经济活动对消费影响较大。而在乡村,农牧业相对稳定,较少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这契合了中国的产业特征。
王国臣表示,中产阶级目前也面临着裁员减薪的困境,这些金融业和公职人员的收入减少,进一步压制了消费能力。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牵动了金融和后续消费产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
中国过去对高价奢侈品的追捧随着经济放缓而逐渐“正常化”,如今的消费模式更加理性化。上海市近年来消费增速下滑明显,主要是因为高消费商品如汽车、金银珠宝和家电的销售大幅下降。相比之下,西藏等偏远地区的消费增速更为显著,一方面是因消费基数低,另一方面则是人口回流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力。
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包括发放消费券等,但效果有限。研究表明,当前人们倾向将钱存起来进行预防性储蓄,消费券的刺激作用不大。同时,消费券的额度不足以显著增加消费。中国政府目前更倾向于投入资源强化工业基础和国家科技能力,而不是单纯依赖消费刺激措施。
若要提振消费,重振资产市场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键。只有当人们对未来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有信心,才会更愿意消费。中国政府应优先解决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以彻底解决当前消费停滞的困境。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