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近日宣布将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本国生产的产品,这一政策调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中国财政部发布的意见稿规定,在政府采购中,如果中国产品和国外产品同时参与竞争,中国产品将享受20%的价格扣除优惠。同样,这一政策也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生产的外资企业产品。
北京希望通过这一措施,抵消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供应链造成的影响。然而,分析师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在经济上进一步固步自封。根据财政部的通知,本国产品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在中国境内生产;二是中国生产部件成本达到一定比例;三是关键部件和工序在中国境内完成。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只要产品符合标准即可享受政策优惠。不过,这一标准体系将分步建立,预计在三至五年内完善。
中国的这一举措被一些评论认为是针对中美贸易战的应对措施。特朗普政府期间,美中贸易战加剧,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冲击,特朗普甚至表示如果重返白宫,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至少60%的关税。中国企业资本联盟的首席经济学家黄大卫表示,中国财政部的最新措施旨在抗衡美国的关税政策对中国供应链的打击。
黄大卫指出,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大型工业生产、机械电子设备、电脑和办公器材等消耗品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他认为,虽然短期内国企可能会受惠,但无法根本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符合中国标准的产品成本占比80%以上,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中高端电子产品和信息技术产品都不符合要求,尤其是软件领域。大部分敏感产业已外移至东南亚等地直至五或六年后,非敏感产业也由于特朗普可能加征的巨额关税而加速外移。”
此外,中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可能会对外企产生负面影响。虽然政策希望鼓励外商保留生产线,但由于高附加值产品面临较高的关税,外企往往难以重新出口到欧美等市场,因此有分析师认为外企撤离中国的步伐不会减缓。黄大卫还提到,政府采购中多由国企中标,虽然民企比例增加20%,但长期来看,国企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无法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内外销产品制定不同质量标准的问题也备受关注。例如,一些品牌在中国生产的球鞋使用进口胶水和国产胶水后,质量差异明显。这表明中国虽然有能力生产高质量产品,但市场监管和材料不同导致最终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一。而这一现象也适用于其他产品,如海天酱油和出口日本的版本配方不同等。
经济评论员金山指出,中国政府的这一政策虽然名义上保护国内制造,但可能会削弱中国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固步自封,影响政府的国际视野。总的来说,中国这一政策的象征意义重大,可能会使中国产品逐渐脱离国际市场标准,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简而言之,这种政策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短期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阻碍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