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即将入主白宫,全球气候变迁和能源转型的主导权愈发引人关注。虽然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但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规避融资义务,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满。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东南亚产地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新关税,针对中国厂商的税率高达271.45%。
特朗普政府准备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推动更多钻探和采矿活动,这可能让中国在气候政策和经济安全上占据优势。然而,中国仍未被公认为全球气候政策的领导者。在第29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僵持在气候资金额度问题上,最终达成的3000亿美元协议与每年需要的1万亿美元相距甚远。
中国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仍自称“发展中国家”,避免向更贫困国家提供财务援助。这一立场不仅受到西方国家反对,也开始引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尼日利亚环境部长巴拉拉贝·拉瓦尔认为,中国应支持贫困国家并提供气候融资。彭博社报道称,在最终会议上,中国努力安抚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不满。
在气候谈判中,中国毫无意外地占据核心地位,但其对气候融资的贡献缺乏诚意。美中清洁技术中心的前项目经理露西婭·格林-韋斯克爾表示,中国在提供气候融资问题上与发达国家产生激烈讨论,几乎导致会议停滞。虽然最终协议“鼓励发展中国家在自愿基础上做出贡献”,但中国排除在富裕国家之外。根据碳简报的分析,中国的历史排放量已超过欧盟,达到312 GtCO2。
另一份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报告发现,中国的煤炭和钢铁行业与其宣称的能源转型路径不一致。虽然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继续增长,但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巴黎协定目标不符。核心分析师勞裡·米利維爾塔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导致2030年前排放增加,使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几乎不可能。
中国官方数据表明,2022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2.9%,煤炭消费量增长4.3%。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再增5.7%,煤炭和原油消费量分别增长5.6%和9.1%。布鲁金斯学会的托德·斯特恩指出,中国占全球三分之一的排放量超过任何一个国家,比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还多。
全球气候变换绩效指数将中国排在67个国家中的第55位,表现非常差,特别是在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使用方面。在阿塞拜疆的气候大会上,中国虽然表现建设性,但在全球盘点协议等关键问题上持反对立场。斯特恩认为,中国只有采取领导者行动才能真正成为气候领导者。
安德斯·霍夫认为,中国在气候议题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意愿可能降低。霍夫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主导地位可能会改变,美国宣布的新关税措施体现了这一点。西方市场虽然相对较小,但美国只有一家主要的太阳能公司——第一太阳能,其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
虽然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中占据优势,但随着国际竞争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主导地位并非不可撼动。霍夫认为,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剧,初创企业有望在这一过程中崭露头角。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也有显著进展,未来仍具竞争力。
总之,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与中国在全球气候议题上的角逐将持续,虽然中国具备新能源产业优势,但这一局势仍不稳定,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是否会真正承担气候领导者责任。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