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9 月 21st, 2024

日前,中国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中国高层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尽管面临复杂矛盾和问题,但他们表示将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然而,分析家指出,这一改革宣言与现实之间存在显著矛盾。中国正逐渐转向“安全至上”的发展模式,而非“经济优先”。

在北京的发布会上,中共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提到,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内需潜力巨大,只需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确保国民经济的畅通循环。尽管有外资撤离的现象,他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并保障外企合法权利。

与会官员还披露,习近平亲自担任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起草组组长,文件包括15个部分和60条,涵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党的领导,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措施”。

尽管中国领导层一再强调改革的积极性,但市场信心依旧低迷。国策研究院副院长郭育仁表示,三中全会公报及其后的新闻发布会内容显示,焦点在于内外“避险”。他指出,内部经济存在地方债务危机,外部则遭遇欧美的制裁。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光电产业在内的“新三样”制裁导致外资在华投资锐减超过80%。

同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威胁称若再度当选,将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甚至取消最惠国待遇。

郭育仁认为,中国政府虽然在口头上强调开放,但实际上经济管制趋严。三中全会提到的300多项措施或将针对金融和经济加强监管。郭育仁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共在盘点内部和外部的所有风险,出台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严格管控,避免经济或金融失序。”

学者则认为中国的市场改革存在矛盾的论述。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陈德昇指出,三中全会公报充满“正面讲反话”的论述,既强调深化改革,又坚持马克思主义,导致矛盾不断。他认为这种改革和市场话语的集权干扰了市场化,产生负面效应。

淡江大学两岸关系中心主任张五嶽表示,本次公报提及市场及经济的关键字数量达历年新低,而“安全”的出现次数最多,显示出中国现高举安全战略,而非以经济发展为重心。

中华经济研究院刘孟俊指出,公报尽管提到“全面深化改革”,但未触及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或经济长期走缓的困境。他警告,2032年前,中国房企、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将有大量债务到期,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呆账风险。

政大国关中心助理研究员曾伟峯认为,本次公报更多强调习近平的“市场趋弱、监管趋紧、安全优先”的发展方向。

类似矛盾也显现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中。例如,新华社在全会开幕日发布了《改革家习近平》的长文,但几天后却被全网删除。政大国关中心主任寇健文分析,这篇文章可能犯了中国官场的大忌,“高捧低落”的宣传手法使其显得像是“高級黑”。

即在军方人事方面,学者们关注到前防长李尚福等三人被开除党籍,并新任命了三名中央委员,但其中丁兴农不受青睐,被跳过提拔,这或与其任职经历有关。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在政策上努力进行调整,并试图稳定外界信心,但改革路线与实际执行中充满矛盾,未来需要进一步观察这种政策的实际效果。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

 
中囯真相交流

HI~HI~👋 在这里留言回覆 You can leave a reply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