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后,中国官员承认经济政策面临“复杂矛盾”
在为期四天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8日闭幕后,中国官员公开坦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这一态度的转变表明,未来的政策实施将会面临重重波折。
会上,官员们就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政策承诺进行了讨论:一方面需要实现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并扩展内需,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债务风险。然而,他们并未透露具体的解决方案。这种局势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未来经济政策走向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为了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相关官员特别强调了让消费者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性。特别是唐方裕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多重困难和阻碍”。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政策矛盾由来已久,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制造业附加价值、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放宽土地使用限制和改善地方政府税收等领域。然而,由于当前面临着多重经济挑战,包括低迷的房地产市场、通货紧缩的风险、外国关税的提高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这些矛盾变得尤为棘手且迫在眉睫。
资本经济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中国经济研究主任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警告称,如果中国无法有效解决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说不定会步日本的后尘,陷入低增长和极低通胀的局面。
在三中全会结束后发布的声明中,尽管重申了现有政策的延续,却并未提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这让不少经济学家感到失望。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域的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就直言,“会议没有带来任何新意,仍是过去那些老旧的产业政策和思路。”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商学院教授史鹤凌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此次公报对如何应对消费疲软及外资流出等问题没有给出明确方向,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无所作为。
此外,中国股市在周五表现平稳,但并未能回升至2024年初的五年低点,这显示市场对于会议成果并不买账。这情况凸显出当前的投资人情绪依旧低迷。
接下来几天,中国预计将发布一份包含更详细政策计划的文件,这或许能给市场带来些许希望。然而,迄今为止,有关扩大经济供给和促进家庭支出之间仍存在紧张关系。穆迪分析公司的经济学家哈里·墨菲·克鲁斯指出,公报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民生的支持却只字片语。
反观2013年的三中全会,当时曾声称将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包括以内需消费为成长动力的目标。然而,此后中国的政策方向逐渐发生逆转,更多地倾向于国有经济和国家安全考量,这也使得改革举步维艰。
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如何在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持续增长,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多重矛盾,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