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Parker Ju报导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实体零售行业于中国遭受重创。尤其是在中国政府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和国内经济持续下滑的双重压力下,一系列关店潮汹涌而至。实体商户纷纷面临营业额锐减,库存积压,而消费者信心亦是大幅下挫。
在浙江,有超市老板称自己经营的店铺生意艰难,供货商发来的饮料已经过期一年,但仍需要上架销售。她表达了对目前这种经营环境的恐惧和焦虑。由于顾客稀少,即便超市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一天的营业额也难以支付店铺的日常开支。
在海南三亚,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空旷景象更是说明了市场的萧条。作家“会讲课的青蛙”发布的视频显示,上午时分该购物中心内寥无人迹,应是熙熙攘攘的时间段内却显得异常冷清。
四川的网民“中年男人看世界”则拍摄到当地大型商场顾客的缺席。即使商场内产品丰富,服务员仅有寥寥数人,让人感受到了商业环境的严峻。
广东的一位杂货店老板也表示,无论何行何业,生意都日益艰难。他发现顾客在购买烟草等商品时犹豫不决,反应出人们的购买能力受限。网约车司机们甚至感叹生意被电动摩托车抢走,而电动摩托车日渐流行则是因为更多人难以找到工作。
影响深远的不仅是个体商户,据统计,2022年在中国约有近7000家的实体零售店宣布闭店,涵盖了商超、百货、餐饮、美妆个护、服饰等多个领域。自2020年起,疫情对实体零售业造成了不可逆的打击,中国传统的零售模式遭受重创。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国超市行业销售同比下降0.4%,“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销售数据更是令人失望,超市业绩全线下滑。
实际上,实体店萧条的原因并不单一,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能力的减弱以及一些难以明说的因素均是其因素之一。尽管国家政府在2022年底放松疫情封控,但其对零售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仍然沉重。进入2023年,许多人期待出现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发生,消费数据增长乏力,CPI连续数月徘徊在正负临界点,零售行业的冬天似乎久久难以解冻。
责任编辑:Parker Ju报导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