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即将于下月就任美国总统之际,中国宣布将于2025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官方称此举旨在提振经济,但分析人士认为,这项措施至多只能为中国经济“续命”,难以扭转整体经济颓势。中国本土和外资企业的大量外移现象严重,尤其在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的背景下,市场对经济前景普遍感到悲观。
本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通过多种措施提振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确保明年经济稳定增长。中国官方的新华社在12月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预告,明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保持资金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为推经济持续回暖创造良好条件。
这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首次将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被视为中国财经货币政策的一项重大转变。今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5年内投入10万亿元人民币用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但许多观点认为,这一举措短期内对提升GDP的效果有限。
经济学家蔡明芳表示,中国货币政策本来就没有很紧缩,政府过去已经多次通过降低利率、放宽首付款要求等措施增加贷款获得性。因此,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严峻。这也显示中国政府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如今不得已以这种方式刺激经济。
蔡明芳指出,市场机制健全的国家在实施宽松政策时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企业仍留在本地。当政府通过经济政策进行刺激,景气好转时,企业就能重现活力。但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全球供应链的转移,许多优质企业不得不迁离中国,留在中国的往往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因此,即便中国推出更多刺激政策,也只能稍微延长企业存续时间,银行可能需承受更高的坏账风险,这类政策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近年来,一系列针对外资和企业的法规令外资安全感进一步下降,外界普遍担心中国宽松政策会增加银行系统坏账,而非真正推动经济增长。
有分析认为,中国调整货币政策是为应对特朗普上任后的可能经贸冲击,但中国的准备恐怕不仅限于此。近期,中国对美国人工智能芯片业者英伟达祭出反垄断调查,不免让人怀疑是否要给特朗普一个“下马威”。
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表示,中国要恢复经济,必须安抚民营企业,建立产权制度,依法保护民企资产,取消对国企的补贴,还需要改善与美国、欧洲、日本、南韩等发达经济体的关系,扭转负面观感,重塑国际舆论环境。
中国恶化的经济环境不仅导致外资出走,连中企也掀起外移浪潮。近年,不光是外商、台商,甚至是中国本地厂商也纷纷把工厂搬迁到越南、东南亚甚至墨西哥。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大规模外流对经济的伤害相当严重,即使政府放宽货币政策也难以挽救。
整体来看,中国要彻底解决经济问题,仅倚赖货币宽松政策还远远不够,还需从根本上改善制度,构建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才能真正扭转颓势。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